新寫地圖:流動的界域
New-Write Map: Boundary Fluidity

不存在真正的地圖,因為沒有一種描繪是真正可靠的。
─ 張錦超

「新寫地圖:流動的界域」展出張錦超的三個系列作品,包括《震度》、《流放的邊界》與《流動的界域》。

MAGNITUDE 震度
Magnitude 是個多意詞,常態性指涉都有數量指數的意涵,包括地震震幅、光度、事物的重要性等。過往常以裝置和繪畫為作品主軸的張錦超,《震度》系列是藝術家創作生涯中首度以大量摹寫地圖為作品主軸,開啓往後對地圖系列的延伸探討。《震度》系列作品中日本地圖、大英帝國地圖、馬來亞地圖與藝術家個人指紋交疊縱錯的處理,指涉馬來西亞族群與不同時期移民,複雜的身份認同與殖民歷史變迭,探討馬來亞與馬來西亞地圖的權力版圖分配、歷史主權的定奪等議題。

EXILE BOUNDARIES 流放的邊界
張錦超常以地圖為作品素材地基,探討疆域劃分、權力結構、歷史流態,展示冷靜的旁觀思索。《流放的邊界》以他一貫的摹寫手法--以投影方式在畫布上臨摹多張地圖,層層疊疊縱錯的疆域全部攪和難分,再層層疊上漆料,覆蓋摹寫好的地圖;再重複多次上述程序,直至原有的地圖難以辨認,形成創作者從新劃分、切割的新寫地圖。地圖的反覆重寫,就如每一吋國家版圖和疆域的歷史命運,不斷變更遷移。歷史疊上歷史,歷史覆蓋歷史,每一種政權的瓦解和重構,都讓原有的地圖崩解再新生。

此系列除了摹寫,張錦超也以拼組手法--兩張畫作上下、左右並置為一組作品,展示同一主題的並列/雙重思索。他選擇以具象空間拼接符碼、畫面比例不均的組合,探討界域的重組與疊合,思考我、我們與這些歷史疆域的關係。 一邊是藝術家的身體、凝視的餘光、地球某處的空間;另一邊則是馬來西亞疆域的重新解構(比如錯置的地名、浮動的洲域)。這些組合企圖提供新的思考和探問,比如《Mirror / Falling Debris》(鏡子/片片碎落),上面是崩裂的房間中鏡面碎落,下面是無重力浮動的馬來西亞各洲版圖;或是《Cover / Concealed Weapons》((表面)覆蓋/隱形的武器),左邊是白色膠紙隱去地名的地圖,右邊是白布覆蓋的人體,哪個才是隱藏的秘密武器?

BOUNDARY FLUIDITY 流動的界域
《流動的界域》延展張錦超一貫的地圖系列,以防水布地圖、錄像和攝影(本展未展出此系列的錄像和攝影作品),涉入地圖的誤讀、歷史進程的隱喻,
以及探索第三空間懸置、仍未被官方論述收編的地域調性。

一樣是層層疊溶的地圖,張錦超這次選擇畫在工業慣用的防水帆布,並製成大型捲軸,可以隨身攜帶,讓地圖回返原來的存在意義。張錦超刻意在防水帆布畫面上保留繪畫過程中的反複繪制和重複書寫痕跡,不斷為防水布淋上壓克力顏料,畫上縱錯交疊的線條,再重複淋上顏料,抹除上一步驟的痕跡,讓色層反覆堆疊,隱隱透出曖昩不明的作畫過程。這些似隱若現的色層與線條,也是藝術家意義不斷延伸的思考線索。

藝術家也親身攜帶防水帆布地圖到喻意熟悉又曖昧、卻完全不具名的日常場域(第三空間),比如停車場、陽台、海岸線等拍攝錄像和照片,延伸地圖的流動、漂浮寓意。地圖上的塗抹覆蓋痕跡,指涉歷史進程的更迭竄改痕跡,如此一來,藝術家攜帶地圖出走的流動途徑,也或是歷史進程的漂泊。

(編輯自陳頭頭Mato Tytee文章)